昨天去宜蘭羅東,拜訪國寶級畫家王攀元老師。王老師雖然105歲高齡,但思慮清楚、中氣十足、談笑風生。見到我們一開頭就說:「不好意思,沒下樓接你。」又說:「真好!今天老天爺給了個好天氣」,也相當體貼怕我們太熱,請女兒把冷氣打開,但我直說「不要緊!」,談話中王老師對一再表示,他對我們來訪感到相當高興。
王老師在民國22年曾經就讀上海復旦大學法律系一年,後因志趣不合,改讀上海美專畢業。我告訴他:「還好您沒學法律,不然我們就看不到老師這麼多精彩的畫作了!」他聽了笑瞇了眼。民國38年他攜眷來臺之初,生活無著,曾在高雄碼頭作搬運工人。三年後獲聘到宜蘭羅東中學教美術,一直到62歲退休,之後又專心繪畫35年。在民國40到60年代,教書是相當清苦的工作,尤其還要養育8個子女。他白天以門板作為畫桌,晚上則以門板為床,有時還廢寢忘食,一整天沒吃飯畫到深夜,但最後也只能以白開水充飢,生活相當艱辛,但始終不放棄繪畫,令人感動。8年前,97歲高齡的他還畫了一幅「英雄淚」,這樣的精神實在是讓人佩服。王老師精通油畫、水彩與水墨畫,70年來作畫不輟, 他一生得獎無數,作品亦為國內外機構、人士收藏,是國寶級的藝術家。國內藝壇對他的評語是:「在當今眾生喧嘩的時代,始終自我觀照,以細膩深邃的情感詮釋簡潔的主題,呈現出獨特精鍊的風格。」
我問王老師為何用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的名作《百年孤寂》(Cien años de soledad)作為傳記名稱?他說因為他三歲喪父、十三歲喪母,可說從小就是個孤兒,命運艱苦坎坷之故。這讓我想到「百年孤寂」書中,六代家族奇幻的故事,與王老師一生有若干相似之處。都是因為時代的遽變,有著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的孤獨感。從很多畫中我們發現王老師作畫喜歡色彩多留空白,他曾說過:「我喜歡對人說話留有餘地,我喜靜思反省,不與人爭」,多留空白也象徵著他做人做事的態度。王老師四代同堂,子孫有60多人,他現在由小女兒多慈照料,含飴弄孫,家庭幸福,他艱苦奮鬥的一生,或許能給現在的年輕朋友一些人生啟發。
此行也帶了我所寫的書「傾聽與對話」、敬老紅包及水果禮盒當作伴手禮致贈王老師。王老師也送了我一幅他珍藏的畫作「老鷹」,寓意「高瞻遠矚」,這幅二、三十年前的作品未曾對外公開,連他的女兒都沒有見過,我將好好珍藏這幅畫,在此也跟大家分享。